简报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第二期
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在线召开
4月10日,由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指导、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在北京与广州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北大荒农垦集团、温氏食品集团、大北农集团有关专家和负责人作了主旨发言,种养循环领域的专家、企业代表作了会议交流。
本次研讨会以“科学种养循环 推动绿色低碳”为主题,旨在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部署,汇聚各方智慧,全面总结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成效,分析面临形势和研判趋势,聚力谋划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会上相关院士、专家、企业家围绕种养循环机理机制、核心技术和关键模式现状及“卡脖子”问题等进行深入讨论,共研共商,共话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系统总结了本次研讨会交流发言成果。他强调作为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支撑的种养循环技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导致发展不平衡、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小、散、低”、企业主体力量尚未很好调动起来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强支持措施不系统“四个比较突出问题”。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是解决“四个比较突出问题”的着力点,要以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种养循环事业发展,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筹原则,明确种养循环领域技术创新类型和方向,建立健全鼓励种养循环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好更快推进绿色技术发展,实现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种养循环产业化经济价值,降低养殖废弃物污染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业固碳增汇能力,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结合会议研讨成果,他提出搭建好政产学研用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建立健全种养循环绿色技术标准化体系,共同推进种养循环技术研发应用,持续推动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指出,重构新型种养关系,加快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成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他系统回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上的决策部署,总结了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上取得的成效。他强调,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加强政策引领、做好日常监管、构建长效利用机制、强化配套技术示范。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介绍了广东在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上的途径和经验。一是以绿色理念引领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初步构建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以绿色科技推动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农业经营增收、提高流通效率和提升产品质量。三是以绿色种养助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大荒农垦集团、温氏食品集团、大北农集团、中国农科院专家作主旨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详细阐述了高温微生物资源利用及其新型堆肥、孢杆菌生物肥、木霉真菌生物肥、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控技术、发秸秆高附价值产品等先进的有机(类)肥料制造工艺成果。其中,高效堆肥工艺可显著提高有机肥质量,实现作物稳产高产,已推广558家企业、7亿亩土地。沈院士强调,有机肥是中国农业实现绿色化的重要原料,通过平衡作物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地力,降低化肥的投入,提高农业固碳增汇的能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教授介绍了该校在全面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现代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该校发展规划处处长、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阐述了稻鸭、稻蛙、稻鱼等“生态复合种养”模式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实践路径,并提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吴德围绕四川生猪养殖企业典型的“尿泡粪+固液分离+沼气+农田利用”、“尿泡粪+异位发酵床”、“干清粪+堆肥发酵+农田利用”等模式,深入剖析了当前国内种养循环的现状和难点,例如规模化程度逐年上升、粪污处理压力大、土壤氮磷超负荷、地下水污染等。
北大荒农垦集团副总经理唐浩、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资环所副所长赵坤介绍了企业在垦区实施的集成粪肥(肥水)全程机械化秋季均施技术模式,包括适宜制肥技术方法、接种微生物菌剂、全程检验检测、科学制定还田方案、全程机械均施还田、深松深翻秋整地6种技术措施。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肥水质量缺少严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快开展密闭化、快速高效、清洁环保、低成本的粪肥生产技术研究和研发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还田装备。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志芬、温氏集团研究院执行总经理廖新俤介绍了企业通过产业园与整县推进项目带动,推广“猪-沼-粮(草/菜)”“猪-肥、水-粮”等种养循环模式。探索了养殖场种养循环全链条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粪便利用碳排放开发交易试点。
大北农集团高级副总裁、种猪产业董事长吴文介绍了企业在大型养殖场周边开发畜禽养殖业粪污高效种植油菜技术体系,形成以饲料用与蔬菜用相结合的种养、用(用地)养(养地)双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在大量消纳养殖业粪污的同时,促进作物生产,提供优质饲料和蔬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董红敏研究员介绍了我国粪便处理技术及现状,包括“固体粪便堆肥利用”“异位发酵床利用模式”等7种粪便利用典型模式,总结了我国目前畜禽废弃物绿色低碳循环利用中的挑战:包括小农户种植与规模化养殖脱节、第三方专业服务系统经济收益低、粪便还田利用效率低,损失气体污染重等。同时,分享了国外畜禽废弃物处理技术在智能化、工程化、集成一体化、绿色低碳化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同时提出创新技术与设备、集成模块示范、建立MRV监测体系和探索碳交易等激励机制的建议。
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代表作会议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侯勇副教授按照“点线面”的工作思路,打造种养结合科技小院群。介绍了饲料源头调控对粪尿管理过程氨挥发的影响研究成果,分享了河北白寨科技小院蛋鸡生产全链条技术优化模式、西北地区奶牛种养结合提升地力与产能模式,以及杭锦后旗种养循环地力与产能双提升示范基地情况。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教授介绍了在四川省金川县宏基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的“玉米、青稞酿酒+肉牛+有机肥/沼液+牧草/玉米”的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循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间的互补,成为高原适度规模现代畜牧业清洁生产的一个成功案例。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副所长张克强研究员提出了奶牛场挤奶和喷淋两个重要的节水路径,研发了奶牛场场内节水减排技术设备,构建了肥水还田利用技术和标准。该模式在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3742家养殖场推广应用,涉及养殖总量231.2万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刘存寿教授利用化学酶解工艺制备成碳基营养生态肥料,这种新型生态肥料与森林土壤营养在成分组成、化学形态和比例上完全一致,在改良土壤、作物提质增效和缓解连作障碍方面效果显著,可以将玉米、苹果、红薯的产量分别提高23.1%、53.2%、36%,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邱凌教授利用热解气化工艺制备炭基肥,这种肥料可以有效地保存土壤水分和养料,提高肥力,吸附固定重金属,改善土壤微粒结构,促进磷钾吸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施用炭基肥后,苹果优质率提高90%以上,亩产提高30%以上。
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陇利介绍了公司根据生产规模研发了就地、分散、集中三种方式实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其中就地处理模式已在山西省的厕所粪渣、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分散处理模式已在全国累计推广200余台套;集中处理模式已在全国累计推广100余条生产线。
浙江泽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锦哲介绍了公司研发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处理设备,分享了设备在山东费县一万平米的有机肥生产基地应用情况。
广东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产业研究院院长林青山介绍了水稻禾虫种养模式中水稻禾虫养殖高端丝苗米品种培育、禾虫工厂化育苗、水稻绿色栽培、禾虫健康养殖和再生稻(或免耕)五大突破技术。
福林格(青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经理王磊介绍了德国福林格公司研发的固态粪肥收集装置、固态粪肥抛洒的液压推送式系统、液态粪肥收集装置、液态粪肥施撒装置、液态粪肥转运装置等来实现粪污高效还田。
倡议成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分会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倡议成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分会,打造政产学研用联合平台,聚焦国家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汇聚各方力量,打破各行业主体之间的沟通壁垒,发挥各自优势,开展领域标准制定、绿色技术整装研发、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合作交流、成果转化、服务会员等,从而持续推动我国种养循环绿色技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