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环境新闻 | 大咖云集,纵论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召开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和福建省南平市政府联合举办“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与来自全国各地深耕生态文明领域的专家学者一道,共探中国生态资产高水平管理创新之路,共话生态资产管理价值实现改革创新之举。大会于2023年11月25日至27日在福建南平市举办。
本次战略咨询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组织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生态资产管理实践背后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及其蕴含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力求把中国生态资产管理的丰富实践上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理论,助力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开幕式
11月26日上午,福建省副省长林瑞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市长林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来自福建省省直相关单位、南平市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领导,国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耕生态文明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代表共计120余人参加大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主持开幕式及主论坛。
开幕致辞
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致辞
福建省副省长林瑞良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致辞
主论坛
本次大会邀请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尹伟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兰思仁等在主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业生态资产科技与管理创新”为主题演讲。余欣荣同志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介绍了其理论创新背景、演进动力机制和农业生态资产管理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他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既是新兴的事业,也是中华传统优秀农耕文明的传承,是我国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绿色发展的演进机制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原则,以绿色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为驱动,以增产增收、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富裕健康协同发展为目标。
针对农业生态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余欣荣同志指出生态文明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目的,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动力和演进过程,科学的生态资产管理体系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他提醒在农业生态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要处理好发挥市场基础作用和政策调控作用的关系,形成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处理好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系,建立生态资产动态调查、质量追溯和监测预警评价体系,以体制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健全生态资产与资源保护补偿体制;要处理好系统谋划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筑牢生态保护红线和安全底线,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分类施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尹伟伦以《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与对生态学与人文社会学交叉融合支撑的需求》为主题发表演讲。尹伟伦院士首先回顾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概念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指出自2013年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来,该体系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已经做出了突出贡献。
接下来,尹院士系统梳理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社会管理问题,包括:科技支撑不足;生态系统完整性在国家公园管理中认识不足;生态系统完整性概念与实际脱节;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运作协调机制尚未厘清;应从基因、物种、种群、生态过程和景观层次摸清自然生态规律;各个生态系统的演进机制、退化机制、恢复机制不清;国家公园的监测体系尚待健全;自然资源底数不清;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人文管理不足;国家公园跨省、跨界机制不完善,不利于统筹资源保护,制约了管理成效;科研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人才保障支撑体系不足。
最后,尹院士强调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需要生态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支撑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方面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以“生态产品核算与应用”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欧阳志云院士从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以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欧阳院士首先指出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产品,包括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等,并分析了生态产品的特征及其与生态资产的逻辑关系。接下来,欧阳院士从核算目的、核算思路、核算框架、核算方法和核算技术规范五个方面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展开深入解读,并以青海省GEP核算为例进行说明。最后,欧阳院士指出GEP核算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进评估、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进补偿、进赔偿、进交易、进考核、进监测等九个方面,并通过丰富的应用实例加以具体说明。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兰思仁教授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的福建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兰思仁校长基于福建的改革经验,系统介绍了福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兰校长通过回顾福建发展历史,指出早在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就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论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又提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的论断。
来自中央的指导和关注促使福建产生了大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包括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三明市创新普惠林业金融产品、龙岩市打造林业碳汇品牌、光泽县“点水成金”发展模式等。兰校长总结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在福建结出丰硕成果,生态美成为福建的永续优势,绿色发展成为引领福建发展的强劲动力。
最后,兰校长基于自身科研经验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福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探索,林业碳汇将成为福建生态价值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新一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对推动福建林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生态省建设,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2023”。庞军院长首先从“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产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生态资产管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课题组开发了包括生态资源禀赋、政府生态治理、生态补偿水平、市场化价值实现四大评估领域共72个三级指标的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据此评估了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资产管理现状。
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各城市在生态资产管理方面初具成效,按照四大评估领域得分可划分为资源-市场型、管理-市场型、资源-补偿型、管理-补偿型、均衡型等五种类型;各城市在生态资产管理方面区位特征明显,东西部城市各具优势,长江流域城市优于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禀赋与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存在空间错配、生态补偿资金需求与地方政府财力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生态补偿水平与市场化价值实现呈现区域分化;政府生态治理关键制度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实施方案和领导小组是重要抓手。
最后,庞军院长指出各城市在生态治理方面应强化政策落实以缓解资源禀赋和政府管理能力错配,并编制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在生态补偿方面应积极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实现合作共赢,并开拓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在价值实现方面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空间,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专题论坛
26日下午,本次大会设立了四场专题论坛,围绕“生态资产管理与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资产管理与碳达峰碳中和”“生态资产管理与乡村振兴”进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研究院、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业内知名专家共50人受邀参会研讨。
专题论坛一:
“生态资产管理与国家公园建设”
“生态资产管理与国家公园建设”专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昌敦虎副教授主持。本专题论坛探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现状、面临的关键制约,着重研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高水平保护的政策支撑等现实突出问题,提出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实现生态资产高水平保护以及依托国家公园这一重大制度创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战略建议。本专题论坛分为引导报告发言和特邀嘉宾发言两个环节。
引导发言环节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唐小平发表题为“国家公园战略的生态资产管理”的引导发言。他指出,国家公园生态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的稀缺性、价值性、归属性等特征外,还具有生态性、重要性、公益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和公众参与性等特征。他表示,未来国家公园建设需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高质量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高水平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高标准供给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温亚利教授发表题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资产属性及有效管理”的引导发言。他表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管理是构建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基础。保护地生态保护、利益关系协调和生态价值实现均建立在生态资产产权明晰和管理体系科学的基础上。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基于生态资产属性和管理需求,科学界定生态资源化、资源资产化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资产进行科学评价,建立生态资产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发挥制度优势创新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的重要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昌敦虎副教授发表题为“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提供生态财富的不竭源泉”的引导发言。他表示,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对生态财富的贡献巨大,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定海神针”。他指出,当前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产权属界定不够清晰、保护与开发不够平衡等挑战,亟需推进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创新,为我国多样化的自然保护地转变成生态财富提供示范经验。
特邀嘉宾发言环节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原一级巡视员严旬指出,在国家公园的战略格局思考中,将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相结合,可突出国家公园所具有的更高价值取向。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建设,应向世界彰显出中国特色,应成为中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石,也就是中国的生态脊梁。建议总结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为未来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为解决国家公园的土地权属问题提供成功的范例。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钟明川研究员表示,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云南一直致力于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云南提出发展资源经济,但基层工作人员面临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自然资产和生态资产、生态产品等概念定位尚不清晰,对其相互间科学内涵理解不到位,对国家公园和生态资产管理关系认识不深入等问题。在山地地区,生态过程和人为活动均为关注重点,国家公园范围涉及的社区人员往往会因保护失去机会收入,也会因保护增加机会收入,利用好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机制,可以更好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协调区域保护与发展冲突。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雷光春教授指出,目前有关生态资产的研究对生态资产的定义仍不够完善,应当基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来理清生态资产的概念。他表示,全国的国家公园在空间布局上需要着眼于实现连通的关键生态系统保护,重视生物多样性在空间多样性上的保护,同步推进对关键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金崑研究员表示,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的导向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为主,管好用好生态资产、确保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兼顾民生,服务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缺乏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科学完整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苏杨研究员在讨论中强调,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必须“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才可能长治久安。因此,在中央层面上国家林草局与相关部委的责权利分配,在地方层面上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之间的关系都必须处理好。处理好这些关系,既有赖于细化的事权划分和对应的利益安排,也有赖于形成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模式,使地方利益相关者因为国家公园而得利,这样才能形成共抓大保护的且三个相统一的局面。
武夷山国家公园三级调研员黄智敏表示,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他指出,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清晰,保护成效显著,但是保护与发展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交流合作,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蓝虹教授表示,绿色金融支持的国家公园项目能够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区域性资金错配问题,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她建议,国家公园应基于周边产品的稀缺性和高端性,通过绿色金融的方式引入资金,打响国家公园的品牌,提升生态产品的溢价。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助理赵智聪副教授指出,特许经营是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的重要制度设计。然而,目前的制度体系中,存在特许人和受许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不清的问题。完善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制度应当考虑公平惠益原则,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环境学院吴健教授指出,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是在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人与自然高度交融的国家推进建设,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她表示,国家公园建设要从战略格局出发,兼顾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发展目标,实现保护成果的权益共享,努力做到基于中国智慧、认清时代要求、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在总结发言中,吴健教授强调,未来国家公园治理的转型需要治理理论的支持,尤其需要多学科融合的理论体系,此次生态资产管理与国家公园建设专题论坛恰恰构建了一个多学科领域专家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意义重大。
专题论坛二:
“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石磊教授主持。本专题论坛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主题,探讨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并以南平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和经验的相关实践作为案例展开研讨。本专题论坛分为引导报告发言和特邀嘉宾发言两个环节。
引导发言环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研究员发表题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辨析、实践难点和对策建议”的引导性发言。他表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正确认识生态产品的内涵与外延,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方面需要加快自然资产普查和确权,强化生态产品认证推广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研究员发表题为“生态产品价值系统性实现的路径和方法”的引导性发言。他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地方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各行业的共同参与,需要发挥生态产品比较优势的拉动作用,找准适宜当地发展的生态产品类型,发挥地区优势,重视发挥当地工业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强化吸引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修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石磊教授发表题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引导性发言。他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等于价值变现,需要强化对于生态产品非市场价值的重视和引导。据此,他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的三条基本路径,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实践进行展望。他表示,生态产品需求的培育对于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重视人力、资本、管理等要素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生态产品价值相匹配。
特邀嘉宾发言环节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教授指出,应当关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由谁负责转化的问题,全面系统的分析各主体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进程中的作用,强调了市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后的流向也是关键问题,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成果需要注重分配问题,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他从补偿基金、增强效力、重视金融手段等视角,提出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从生态产品的本源、价值实现的核心初衷、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出发点等视角,系统阐述了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考。她指出了当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重视的误区,并强调站在公共性的角度,考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整体视角通盘考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山东大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张林波教授针对中国生态产品价值主流化实践做了发言。他指出了目前生态产品价值主流化实践的成效,并从理论技术、认知了解、产业转化、机制保障等维度,系统阐述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他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和产业发展路径以及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考核等维度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环境学院曾贤刚教授从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对象、价值评估的重点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功能等维度,结合理论与实践,阐述了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认知和实践误区。他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是产权,难点也是产权,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系统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路径。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黎明教授介绍了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壤数据库建设情况。他指出,精确的自然科学数据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他表示,应当更加重视土壤三普、土壤生物多样性评价等科研成果的运用。他认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构建了青山绿水的概念框架,希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能够共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所长董战峰研究员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大意义,基于战略高度从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的关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美丽中国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结合地方实践,系统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重点考虑的重要关系。他指出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应当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从GEP核算方法,到因地制宜,再到政策保障,全方面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刘峥延研究员指出,生态产品概念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普及度仍不够,应当推动建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解决供需对接不精准等问题。他强调,需要从治理能力、生态产品目录清单、GEP核算、市场应用、产业化与市场化、供需关系、多样化供给以及资源要素提供等多维度共同发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农业科学院孙晓研究员系统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测算的国际经验,指出针对不同的指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应当有所差异。她强调,在生态资产方面,应考虑其时间动态性、空间的边界规划以及空间错配性,提出既要评估过去,也要评估未来的预测机制。她结合京津冀的案例实践,提出需要综合考量多样化政策的协同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马本副教授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容十分庞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关键问题。他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生态资产管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一,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学理性研究;第二,通过系列体制机制优化,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主导作用。
专题论坛三:
“生态资产管理与碳达峰碳中和”
“生态资产管理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环境学院王克副教授主持。本专题论坛探讨如何通过生态资产的高水平管理增加林业碳汇资源,培育绿色电力等生态产品,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低碳的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势。本专题论坛分为引导报告发言和特邀嘉宾发言两个环节。
引导发言环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徐晋涛教授发表题为“森林碳汇市场建设的初步设想”的引导发言,深入探讨了森林生态资产在中国双碳战略中的作用和潜力。他指出,通过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提高森林质量,森林碳汇有潜力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承担重要责任。他还讨论了平衡生态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强调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森林生态资产对农民家庭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推动作用。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伟光教授发表题为“林业碳汇与‘双碳’战略”的引导发言。他强调了林业碳汇在双碳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指出了当前林业碳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度性障碍,并以浙江安吉竹林碳汇开发促进共同富裕为例,探讨了以林业碳汇开发为牵引,推进生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有效模式与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龚亚珍教授发表题为“加强生态资产管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引导发言。她梳理了生态资产和双碳目标的关系,讨论了风光水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生态碳汇管理、生物质能源等生态资产的管理现状和挑战。她强调了政策目标的明确性和跨部门协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和政策引导在生态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特邀嘉宾发言环节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怒云的发言集中在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学和市场机制提升碳汇的价值,并使之成为助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她强调了在碳汇交易中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利益相结合的重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显强教授的发言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综合和协同的方式发挥生态资产的最大效益。他强调生态资产不仅限于森林,还包括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并指出不仅应当关注生态资产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如提供碳汇),还应关注实现“双碳”目标对于生态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注重厘清生态资产管理与“双碳”路径的协同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绍强教授的发言集中在生态资产、森林碳汇以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他强调了生态资产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中和目标方面的潜在价值。同时,他也提出了对当前碳汇项目实际效益的批判性看法,指出了需要更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管理这些资源。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教授的发言主要集中在森林碳汇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系。他提出,必须在准确理解相关目标含义和核算规则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森林碳汇的作用,考虑到森林的生长周期等,木制品碳汇将在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要充分发挥木制品的碳汇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比如木制品来源的追踪体系。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志刚教授的发言主要涉及生态资产管理、碳达峰碳中和的关系,以及农业在这些方面的角色。他强调了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的区别,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和资本化来提升生态资产的价值。此外,他还提出了农业在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在作用,强调了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碳减排策略中的重要性。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唐人虎的发言主要关注了生态资产管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生态资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他强调了生态资产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资本。此外,他还提出了在实施生态资产管理时面临的挑战,如责任分配、政策执行和形成社会共识等,并强调了需要长期的管理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教授的发言主要集中在生态资产管理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特别是在资产管理方面的细节。他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生态资产管理框架,强调了需要综合考虑供给侧、需求侧和生产过程。他强调了在实施生态资产管理时需要考虑的多个方面,如资产所有者的角色、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和资产管理目标的设定等。此外,他还提出了在生态资产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如资产定义、管理方法和市场管理框架的建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陈敏鹏教授的发言主要集中在生态资产管理、碳汇的科学性和市场规范性,以及生态资产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她强调了科学性和市场规范性在生态资产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应用自愿性减排手段的建议。此外,她还强调了系统性问题的考虑,如碳资产与其他生产资产的关系,以及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赵浩助理教授的发言主要集中在生态资产管理和双碳目标结合的可行性。他指出从微观层面上,生态资产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相关政策的制定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宏观层面看,生态资产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非常明显,政策制定的方向应该集中在生态资产固碳和替代化石能源上。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环境学院王克副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生态资产管理将在林业碳汇、风光水电等非化石能源、低碳能源替代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生态资产管理的统筹规划机制、产权和市场机制、技术和政策引导等亟待完善,通过加强生态资产管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大有可为。这次高质量的专题研讨会表明该领域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未来将有更多机会与各位专家学者增进交流、共同合作。
专题论坛四:
“生态资产管理与乡村振兴”
“生态资产管理与乡村振兴”专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办副主任、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田晓晖教授主持。本专题论坛针对乡村生态资产管理现状,凝练当前在生态农林牧渔业、乡村生态旅游等领域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生态资产管理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提炼形成乡村生态资产管理的理论与知识体系。本专题论坛分为引导报告发言和特邀嘉宾发言两个环节。
引导发言环节
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金书秦研究员发表题为“生态资产助力乡村振兴:思路与对策”的引导发言。他指出,乡村是各类生态资源资产最富集的地区,加快推动乡村地区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他表示,生态资产既可以为农民拓宽收入渠道提供来源,也将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系主任黄波副教授发表题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的中国贡献”的引导发言。他的发言选取了福建南平“森林生态银行”和浙江宁波“艺术赋能乡村”两个案例进行剖析,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关注农民主动参与的有效路径创新。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侯玲玲研究员发表题为“乡村振兴领域生态资产管理的内涵、国际经验与启示”的引导发言。她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在生态资产管理方面涌现出不少创新实践,为乡村生态资产管理体系完善提供了有益经验。她表示,针对我国乡村生态资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乡村生态资产管理。
特邀嘉宾发言环节
腾讯集团公共事务部政务总监李纯指出,生态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目前“三农”政策关于生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层面。他表示,生态资产管理的提出,是对开展生态资源确权盘活、有序运营开发顶层设计的有力推动,为乡村生态振兴指导意见的出台提供政策创设的新方向。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表示,生态资产管理与乡村振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为实现生态资产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未来可以进一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空间体系,科学策划以新能源为引领的生态资产开发项目,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乡村发展的再电气化,重构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格局。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俊飚教授指出,农业农村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强化生态资产资本化,对加快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他表示,强化生态资源、资产和资本的管理工作,提升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效率与效能,需要加强对路线图的思考与设计,重点关注以县域为单元的研究工作。
北京林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程宝栋教授表示,生态产品价值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抓手,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他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依据不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特征进行差异化考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需要借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融合,需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有效结合。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苏时鹏教授指出,乡村生态资产管理的关键是寻找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化路径,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协调区域发展的用地权,对承担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较大的区域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将生态资产真正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他表示,应当从更大的空间统筹生态资产管理,做实做优环武夷山绿色经济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寒教授指出,生态资产价值化面临诸多问题和障碍,理论研究有待深化,国家现有重大战略的统筹协调不足,现有生态资产价值化的模式推广较为盲目。建议按照“产权明晰—产权交易—利益共享”思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最优边界,结合数字技术和金融赋能,促进生态资产与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办副主任、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田晓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生态资产管理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她总结指出,生态资产管理应该统筹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双碳战略的关系,建立县域层面的乡村生态资产监管和管理体系,处理好生态资产核算和农民增收的关系。
11月27日上午大会举办了成果报告会,成果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贾铁英主持。各专题论坛召集人向大会报告了各专题论坛讨论的主要成果,会后各专题将基于专家前期研究及会议研讨成果,形成“生态资产管理与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资产管理与碳达峰碳中和”“生态资产管理与乡村振兴”专题智库报告。
27日下午,参会专家前往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生态考察,参观调研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燕子窠生态茶园、朱熹园,实地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效、管理体系、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建设与发展,并与武夷山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就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管理现状、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交流讨论。
此次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福建省南平市政府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南平市发改委共同承办,为期3天,共计120余人参会。学院会务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精心筹划、用心准备、细心组织、尽心服务,与南平方面密切配合,为大会顺利召开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