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浙江设施农业强省新蓝图:未来十年如何实现“百千工程”新破局
一颗颗悬挂栽培的番茄在无人化温室里茁壮成长,一串串数字代码记录着每株作物的生长周期,一张张订单从全国各地飞向浙江农业园区——这不再是未来想象,而是正在浙江大地发生的农业革命。
在杭州余杭的现代化玻璃温室内,技术员手持平板电脑轻轻一点,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开启,为数千株番茄苗提供精准营养。不远处的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实时跳动,AI系统正在自动调节温室环境。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园区负责人表示,这个占地100亩的智慧农业园区,产量却是传统种植的6-8倍,而用水量仅相当于过去的10%。
这是浙江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正以“十六化”为路径,绘制设施农业强省的新蓝图。
01 现状与挑战,浙江设施农业的机遇与困境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必须发展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据统计,浙江省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4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以上,设施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5%。
浙江设施农业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劳动力老龄化、成本持续攀升,技术集成度不够高,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消费升级带来新机遇。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浙江省提出的“农业双强”行动,正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设施农业注入新动力。
02 十六化路径,绘就设施农业发展新蓝图
现代化:理念与体系全面升级
设施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更是经营理念、产业体系和管理方式的全面现代化。浙江将构建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到2030年,浙江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将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设施装备配套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产品质量优质化。
规模化:从小散弱到大而强
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建设等措施,浙江将推动设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连片温室大棚、植物工厂等规模化设施,提高产业集中度。
未来五年,浙江计划建设10个万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区,培育100家年产超亿元的设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集群化: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带
按照“集聚、集群、集约”原则,浙江将优化设施农业区域布局,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如在杭嘉湖平原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设施生产,在浙西南山区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设施栽培。
到2030年,将建成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设施农业工业化是将工业生产理念和方式应用于农业,实现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浙江将推广全封闭人工光植物工厂、组培快繁等工业化生产模式,实现农产品周年连续生产。
未来五年,浙江省将建设100个以上植物工厂和工业化栽培示范基地,农产品像工业品一样标准化生产正在成为现实。
标准化:从田间到餐桌的统一规范
浙江将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覆盖设施建设、种苗繁育、栽培管理、采后处理等各环节。推行“一个品种一个标准、一个产业一套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
到2025年,浙江设施农业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信息化:数据驱动农业决策
利用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浙江将构建设施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体系。实现环境智能监测、生产精细管理、市场信息实时对接。
未来十年,浙江设施农业将全面建成“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监测网络,生产经营决策基于数据驱动而非经验判断。
数字化:赋能农业全价值链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升级阶段。浙江将推动设施农业全要素数字化、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数字田园、数字温室,开发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虚拟与现实互动。
到2030年,浙江将建成1000个以上数字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数字化技术渗透率达到80%以上。
生态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浙江设施农业将遵循生态平衡原理,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如鱼菜共生系统、菌渣综合利用等,实现生产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生态化发展将使设施农业从资源消耗型转向环境友好型,未来五年单位农产品碳减排目标为30%。
绿色化:全程管控保障安全
绿色化是贯穿设施农业全过程的理念。浙江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改善土壤质量;发展绿色包装,减少环境污染。
到2025年,浙江设施农业绿色产品占比将超过70%,成为全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标杆。
高效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高效化是设施农业的核心优势。浙江将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升级、管理优化,不断提高光、热、水、肥等资源利用效率。如推广高光效温室覆盖材料、滴灌微灌技术等。
未来十年,浙江设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预计提高5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智能化:机器替代人力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将在浙江设施农业中广泛应用。果蔬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将逐步替代人工劳动。
到2030年,浙江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0%以上,智能化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80%,大幅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浙江将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设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如“丽水山耕”“嘉田一品”等区域品牌价值持续提升,设施农产品溢价能力明显增强。
品牌化建设将帮助浙江设施农产品摆脱同质竞争,实现优质优价。未来五年,浙江设施农业品牌价值计划突破千亿元。
订单化:以销定产减少风险
订单农业是设施农业高效经营的重要模式。浙江将推广“互联网+订单农业”“期货+农业”等模式,实现以销定产、按需生产,减少市场风险。
到2025年,浙江设施农产品订单化比例将达到50%以上,大幅提高产业稳定性和预期性。
科技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科技是设施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浙江将加强设施农业科技攻关,重点突破LED植物照明、智能环境控制、生物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
未来十年,浙江计划建设10个以上设施农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自动化:减少人力提高精度
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浙江将推广自动化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装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如自动移栽机、自走式喷雾机等已广泛应用。
自动化发展将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提高作业精度和一致性。到2030年,浙江设施农业自动化水平将达到85%以上。
多元化:业态融合拓展功能
浙江将推动设施农业与加工、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业态。如设施农业+休闲观光、设施农业+体验教育、设施农业+健康养生等。
多元化发展将拓展设施农业功能,提高综合效益。未来五年,浙江将培育1000家以上设施农业多元融合示范基地。
03 浙江实践,设施农业的创新探索。
湖州市吴兴区的智能化番茄种植基地,采用荷兰式连栋温室和全程智能化控制系统,番茄产量达到每平方米40公斤,是传统温室的3倍以上。
“我们温室内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云计算自动调节环境条件。”基地负责人介绍,“水肥一体化系统精确供给每株作物所需养分,比传统灌溉节水70%。”
金华市武义县的菌菇工厂,实现了一年四季全天候生产。厂区内,智能化菇房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流水线完成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工序。
“像生产工业品一样生产农产品,不再看天吃饭。”企业技术总监表示,“我们每年可生产鲜菇1.2万吨,年产值超过2亿元。”
这些只是浙江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个缩影。据统计,浙江省已建成数字化农业工厂400多家,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生产基地超过2000个。
04 未来展望,浙江设施农业发展图景
未来五年,浙江设施农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按照规划,到2025年,浙江省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500万亩,占比提高到30%以上;设施农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未来十年,浙江设施农业将进入成熟提升期。到2030年,设施农业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但产值将实现倍增,达到3000亿元,占比超过50%,基本实现设施农业强省目标。
届时,浙江将形成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先进,质量效益全国领先,绿色低碳发展成熟定型,成为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标杆省份。
未来已来。在杭州临安区的一个植物工厂内,一排排LED灯照射着生长架上的绿叶蔬菜,技术人员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生产流程。这里没有季节更替,没有气候限制,只有持续优化的算法和不断提升的产量。
浙江设施农业正在书写新的历史——那里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有智能监控和机械臂;那里没有靠天吃饭的无奈,只有数据驱动的精准。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却蕴含着改变千年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能量。浙江,正走在这条革命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