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颍上基地(站)

发布时间: 2024-03-19 浏览量:
【字体:

颍上试验站不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等重要思想,立足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以长期定位试验和技术应用试验为核心,以“一个中心、两个分中心、四个技术应用试验基地”为支撑,开展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和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稳健推进了颍上试验站的建设。

一、试验站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1.试验站人才队伍锻造过硬有力。

成立颍上县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中心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2名具体承办观测试验站相关工作。柔性引进长江学者1名、博士生导师12名,博士43名。

2.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按照农业部“五有”条件建设要求,持续推进试验站建设,2023年度,累计投入条件建设资金876.85万元完善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了农田生境远程实时监测设备等物联网设施,稻麦“四情”物联网采集系统,购置大中型试验仪器132套,建成沿淮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80m3,建成农作物组培室100m2。

3. 观测指标体系构建与采集日益成熟。

优化完善《试验站观测指标数据标准规范》,梳理优化了7大类580余条观测指标。创新不同技术模式生态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对集成创新的绿色技术模式开展了基于生命周期的生态经济价值评价。试验开展2年来,4项长期定位试验和技术应用试验共积累数据5万余条。

4. 绿色技术交叉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

2023年度,累计投入平台建设资金440万元。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长期合作,开展4项技术应用试验;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研发农田碳汇产业开发与土壤健康指数保险创新技术等25项。与合肥工业大学等共建安徽省乡村产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体系阜阳综合试验站,安徽科技学院-颍上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参与实施“十四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课题任务2项。

二、试验站工作推进成效显著

1.试验数据转化加速。集成稻田固碳减排等绿色低碳技术模式8项;制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创新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20项;获批《稻-麦双免耕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等省级地方标准8项;编撰出版《颍上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制度与模式创新研究》专著2部。创制的《数字生态稻田建设技术》《“水稻-牛蛙综合种养”模式》被列入2023年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

2.绿色主体培育发力。创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技术规范》,培育县级农业绿色低碳生产示范主体89家、绿色加工企业17家,组建稻米生态产业化联合体6家,建成农业绿色低碳示范基地10处。

3.县域经济服务加强。编制《颍上县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创制技术模式图3份等;编制《颍上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面绿色转型工作方案》,创制皖北高端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图5份。

4.试验站影响力扩大。创建安徽省首个高产固碳双协同水稻示范基地,《新华每日电讯》等4家主流媒体接续报道。《沿淮水稻固碳减排丰产增效技术示范基地》入选安徽省低碳应用场景。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报道“亩产从500到1200 藏在土地里的增产密码”等4篇新闻。

三、试验站研究成果成绩斐然

1.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构建水旱轮作区耕地多因子障碍消减与产能提升综合模式,技术应用核心区稻麦周年增收86公斤/亩。创制基于生物多样性与低碳理念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1套。研发智慧生态无人农田作业装备系统,建成“智慧生态无人农场”240亩。

2.为构建气候韧性添砖加瓦。创制沿淮地区小麦-夏玉米“双晚双增” 技术模式,周年实现增产100公斤/亩以上。开展稻麦周年绿色低碳量质同增技术研发,构建沿淮稻麦系统气候智慧型减排增效生产体系1套。

3.为挖掘种质资源辛勤耕耘。建成沿淮优质农作物种质资源圃40亩,收集保种种质资源350份;完成150份种子资源和450份“庄红贡米”水稻单株及“颍半夏”入库保存;对800份沿淮优异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标记检测;报审农作物新品种4个。

4.为推进种养循环不懈努力。以黄淮肉羊羔羊为参试动物,以稻秸苜蓿组为对照组、稻秸苜蓿豌豆组、稻秸豌豆组为试验组,研发谷秆两用稻(脆杆水稻)秸秆饲料化饲养肉羊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2024年颍上县试验站将坚决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要求,在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的有力支撑下,抢抓机遇,砥砺奋进,重点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育、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绿色体制机制创制(资源配置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品牌体系打造等方面工作,积极探索沿淮区域“一个导向、两个最小、三个最好”的农业绿色发展实现路径,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