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答新京报: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将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

发布时间: 2023-05-26 作者 :刘梦婕;记者:姜慧梓 来源 :新京报 浏览量:
【字体:

在5月2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将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更多农田将从“望天收”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国家水网建设在夯实农田灌溉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此,吴晓表示,灌区工程是发展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现阶段,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4%,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尽管如此,灌区建设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由此带来的降水灌溉不同季、水土资源不匹配影响着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规划纲要》对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进行优化,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以丰补枯、跨期平衡,在空间层面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增加农业灌溉水量和面积,提升灌溉水源保障程度,促进地尽其力、水尽其用。

同时,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目前,全国已建大中型灌区共7330座,是全国粮、棉、油生产的主力军。其中一些灌区因为早期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久,存在设施老化、能力下降、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开展120多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约8800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约70亿立方米。

此外,我国还将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现代化灌区,同步开展灌排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优先将大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使更多的农田从“望天收”转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灌区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提高灌排工程运行管护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灌区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据了解,十八大以来,通过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已累计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6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3亿亩,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9.37亿亩增加到10.44亿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60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