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交流
张琳,张瑞涛,杨艳涛 | 大食物观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挑战、潜力与可持续路径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不断优化,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但仍面临自然资源多重约束、食物供需结构错配以及国际环境风险挑战,急需挖掘主要食物的可持续生产潜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运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测算2030年和2035年主要食物增产潜力发现,从增量结构上看,粮食、蔬菜、水产品和奶类的增量较大;从增产潜力上看,油菜籽、糖、禽肉和奶类的增产潜力较大。未来需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手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食物流通体系,转变居民膳食消费观念,健全食物供给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可持续性。同时,因地制宜优化食物供给结构和布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科技支撑平台,建立营养导向型消费体系,促进食物生产与贸易协调发展。关键词:大食物观;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国农业产业模型;消费结构升级
一、引言践行大食物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的发展,打破了“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倡向多种资源要多样化食物,并且更加看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外在表现,即通过向耕地、草地、坑塘水面、荒山、盐碱地等多种国土资源要食物,形成多元化食物生产体系,同时利用国际市场形成多元化食物进口体系,二者共同构成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本文以种植业、畜牧和水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食物供需两个层面研判大食物观视角下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测算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潜力以及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践行大食物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营养提供参考与借鉴。大食物观的立足点是增强食物供给体系的韧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可以突破对耕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优化食物生产空间结构,开发拓宽食物多种供给渠道,提高粮食供给体系的韧性和政策的协同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由此可知,要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破传统单一化的食物供给方式,实现向多种资源要食物的转变,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的新阶段。但当前我国粮食供给系统存在大豆、玉米等多种农产品供求存在缺口,国内优质食物品种供给不足,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错位明显等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食物供给结构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向森林、江河湖海等要食物,全方位开拓食物来源。要以满足“大市场”食物消费需求为导向,瞄准拓展食物来源的“大资源”,发展“大农业”,以此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现阶段,学术界对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概念尚未统一,但对其转型方向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在大食物观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丰富食物来源渠道、创新生产方式,由单一的食物生产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拓展食物资源,不仅要向传统资源要食物,也要向微生物资源等新兴领域要食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实中出现因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增量需求扩大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的矛盾现象,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破解这一矛盾的有效举措。
二、大食物观视角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供需分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国民营养的重要举措。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近年来,伴随我国食物供给能力提升以及居民对食物营养需求的高度关注,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安全与满足人民对多元化、个性化和高端化食物需求的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一)我国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食物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且产量稳定。主要植物性食物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从根本上扭转了供给严重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重大历史性转变,并逐渐进入追求营养安全健康的新阶段。1978—2024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由2527公斤/公顷提升到5921公斤/公顷,增长了1.34倍;粮食总产量由30 476.5万吨提升至70 650万吨,增长了1.32倍。202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畜牧业作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支撑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体量迅速扩大,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和全面转型升级三个阶段,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之一。1978—2024年,我国肉产量由943万吨提升到9663万吨,增长了9.25倍;牛奶产量由88万吨提升到4079万吨,增长了45.35倍。禽蛋产量由1982年的281万吨提升到2023年的3588万吨,增长了11.77倍。水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且种类结构保持基本稳定。我国是全球水产养殖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养殖技术水平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由1978年的465.5万吨提升至2024年的736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19%,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我国渔业生产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养殖业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力量。2024年,我国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6062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82.3%。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增长,2023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624.6千公顷。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从2013年的42.01公斤增长至2023年的50.48公斤。我国水产品品种可分为鱼类、甲壳类(虾、蟹)、贝类、藻类及其他类,具有经济效益的品种超过200个,其中鱼类产量具有绝对优势。2023年,国内水产品产出鱼类2977.30万吨、甲壳类738.35万吨、贝类1665.90万吨、藻类288.31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1.25%、12.71%、28.67%、4.96%。2.食物供给体系呈现集中化和区域性特征。粮食生产重心由南向北移动,呈现明显的“北进南退”趋势,生产集中度偏高,资源硬约束趋紧。从区域布局看,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进南退”现象突出,粮食产销格局从“南粮北运”转向“北粮南运”。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空间距离扩大,导致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压力增大。2003年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有利于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和投入、提高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但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禀赋并不匹配。当前,产粮大县日益向东北、西北等北方核心区集中,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份中有四个属于北方地区,而实际上一些地区的水土资源并不具备粮食生产优势。有研究发现,尽管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断完善,但粮食生产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畜牧业区域化进程加快,畜产品集中化程度提高。合理优化我国畜牧业区域布局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满足居民蛋白质需求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畜牧业存在东中部地区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部地区以“低—低”集聚为主的集聚特征。相对稳定的畜牧业布局为提高投入要素利用率和稳定产量提供了重要基础。对31个省份畜牧业发展效率的分析发现,有12个省份的总技术效率处于有效状态。但受牧业收入、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金融借贷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户畜牧业生产效率损失,因此,我国畜牧业尤其是牧区畜牧业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水产养殖业分布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水产品作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动物蛋白。2022年,我国水产品养殖总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省份有6个,按产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广东、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和湖北,养殖总产量分别为894.03万吨、881.27万吨、861.39万吨、621.72万吨、504.86万吨和500.42万吨。水产品产量在300万~500万吨的省份有2个,分别是辽宁(489.23万吨)和广西(365.67万吨)。从整体上看,水产品养殖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水产养殖业不断集中为我国渔业供给体系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3.食物进口量呈现波浪式前进态势。粮食进口量呈现增长态势,口粮、饲料粮进口持续增长,大豆进口量处于高位波动状态。202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5 753万吨,比2019年增加了4609万吨,增长了41.36%。受畜产品消费需求带动,国内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进口依赖呈刚性增长态势。玉米在饲料粮中占绝对地位,其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趋势与饲料粮总体趋势完全一致。玉米总进口量由2019年的497万吨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136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2.37%。以1996年和2000年为时间节点,我国大豆经历了国内供需基本平衡、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和进口快速增长三个阶段。随着居民食用油、肉类的需求增长,大豆需求量已呈居高不下态势。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10 503万吨,超过1亿吨,比2019年增长了17.66%。畜产品中肉类(含杂碎)进口量整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中牛羊禽肉增长趋势明显,猪肉和乳品呈现下降趋势。肉类进口量由2019年的618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667万吨,其中2020年达到最大进口量991万吨。具体来看,牛肉、羊肉和禽肉的进口量分别由2019年的166万吨、39万吨和78万吨提升到2024年的287万吨、366万吨和405万吨,分别增长了72.89%、838.46%和419.23%。猪肉进口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2019年的211万吨下降到2024年的107万吨,减少了104万吨,降幅达49.29%。乳品进口量从2019年的306万吨下降到2024年的262万吨,减少了44万吨,降幅达14.38%。水产品进口量呈现波动上涨趋势,其中2021年达到最低进口量363万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进口量由2019年的444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48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74%。水产品是优质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且需求量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2024年,沿海地区积极探索现代化养殖模式,拓展海洋牧场空间,发展深水网箱、围栏式养殖场和桁架类大型养殖装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养殖发展。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食物的供给来源,未来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二)我国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驱动力1.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向注重健康、营养和功能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居民食物消费日益注重饮食的健康化,消费种类日趋多样化,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特别是趋向于消费畜肉类食物,同时谷物在居民食物消费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水果和牛奶的消费增速提升。《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均消费食物量为972.1g/d,其中植物性食物为706.8g/d,动物性食物为261.9g/d,植物性食物占比为72.7%,反映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植物性食物中,谷类食物人均消费量为330.4g/d,占食物消费总量的34.0%,仍然是居民的主要食物;其次是蔬菜类,人均消费量为311.2g/d,占32.0%;接着是水果类,人均消费量为166.6g/d,占17.1%。动物性食物以畜禽肉类为主,人均消费量为143.0g/d,占食物消费总量的14.7%;其次为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为41.6g/d,占4.3%;最后是蛋类和奶类,人均消费量分别为41.1g/d和36.2g/d,分别约占食物消费总量的4.2%和3.7%。可见,我国已经进入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营养健康”的阶段,不仅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保安全、保健康,这是更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客观需要。2.农业科技创新对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更加关注食物的质量、口味、营养和功能等,这既对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以农业科技创新挖掘食物来源潜力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创造了广阔空间。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深入应用,尤其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育种方面正展现巨大的应用潜能,这为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障食物产量的同时提升食物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居民为优质食物支付高价格的意愿较高。对部分城市消费者的调研数据显示,对于大米,有57.61%的消费者表示“比较/非常愿意”为优质大米支付更高价格;对于面粉,有51.57%的消费者在购买面粉时更关注口感品质,有36.68%的消费者更关注营养价值。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这将有效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与居民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三、大食物观视角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在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后,为进一步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多元化资源开发生产多样化非粮食物以缓解粮食需求压力,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但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仍面临资源环境约束逐步加大、食物消费多元化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机遇1.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大、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日益畅通,为基于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各级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如,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了践行大食物观的总体要求、目标和重要任务。2025年2月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促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供给和消费、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传承和推广健康饮食文化、加快构建食物与营养供给保障体系和健全食物与营养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六大主要任务,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2.科技创新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催生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而且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随着数字技术、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向农业农村领域的不断渗透,我国已逐渐构建起以“BT+IT”为特征的现代生物制造技术体系,数字育种、全天候智能温棚、智慧海洋牧场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形成,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的战略空间。特别是通过运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培育高产、优质且抗逆的新品种,拓宽了食物供给种类,提升了食物供给的产量与质量潜力。3.“一带一路”倡议和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拓展了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参与共建国家的积极行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迈入新的阶段。通过农业技术交流合作和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我国农林牧渔业实现了全方位技术进步和量质齐升,不仅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进口种类和规模,极大丰富了居民的食品消费选择。此外,有研究发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中东欧国家的土地资源整体呈现较好的盈余状态,这为我国加强与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1.水土资源短缺和质量下降成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刚性约束。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地迅速扩张。相较2009年的“国土二调”(当时耕地面积为13 538.5万公顷),2019年“国土三调”时(当时耕地面积为12 786.19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752.31万公顷,尤其优质耕地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占补平衡制度下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以次补好”现象普遍,并且补充耕地的后期管护制度缺失,导致新增耕地质量较差。同时,耕地南减北增,粮食北粮南运,资源空间分布错配,自然资源约束趋紧,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意愿,对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加之农业用水方式落后、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许多地区农业都面临水资源质量不高、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催生对食物种类多样化和功能价值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居民膳食结构由单一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转变,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结构转变。消费者不仅注重食物的健康营养特性,更加注重“优、绿、新”农产品的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34.4公斤,较2013年减少了14.3公斤;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水产品消费量、蔬菜及食用菌消费量、奶类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分别为39.8公斤、15.2公斤、113.6公斤、13.2公斤和15.0公斤,分别较2013年增加了14.2公斤、4.8公斤、16.1公斤、1.5公斤和6.8公斤。从结构上看,居民食物消费逐步多样化,呈现主食消费占比下降、动物蛋白与新鲜果蔬需求攀升、健康导向型消费崛起等显著特征。居民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叠加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压力较大。3.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加大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脆弱性风险。近年来,逆全球化势头、局部地区冲突等导致全球经济和世界农业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不仅加剧了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饥饿问题,而且导致短期内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和许多国家消费价格上涨甚至出现通货膨胀。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全球模型估计,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约有3000万~4000万人口处于贫困和食物短缺状况,且大部分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同时,国际环境引致的粮食进口安全不确定性显著增大。根据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粮食进口量从2000年的1356万吨增加至2024年的1.58亿吨。粮食进口规模大且来源相对集中的格局,使我国粮食供给体系易受关税、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关系等国际环境变动的影响。从对资源密集型产粮大国供应链的掌控力来看,2023年我国从巴西、阿根廷进口粮食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1.1%、3.1%,但两国粮食产业的绝大部分受国际四大粮商控制,我国在全球粮食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较弱。
四、大食物观视角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潜力测算与可持续路径基于大食物观、通过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与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7年,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普遍树立,食物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到2035年,食物产业链条健全完善,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建成,食物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国食物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尤其供给潜力挖掘不足,急需通过整合利用土地、山地、林地、海洋、草地、湖泊等资源,全方位挖掘食物生产潜力和拓宽食物来源。(一)我国种植业、养殖业增产潜力测算1.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hina Agricultural Sectoral Model,CASM)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依据局部均衡理论构建的政策模拟分析工具。该模型涵盖了35种畜产品和加工品,包括36组566个方程、23组变量、566个内生变量以及若干外生变量。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2022年产量为基期,模拟期至2035年。基准方案主要设定了经济(GDP增长率)、人口(人口增长率)和农作物亩产外生增长率三个变量。其中,GDP增长率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的预测结果,人口增长率参考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中的人口预测数据。(测算模型从略)2.潜力测算结果分析。(1)我国种植业增产潜力测算。从测算结果来看,我国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可缓解粮食供应趋紧局面,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有力保障。预计2030年,我国粮食、油菜籽、蔬菜、糖的国内产量分别达到75 932.78万吨、1998.45万吨、83 620.43万吨、1061.68万吨,相比2023年的增长潜力分别为9.19%、23.28%、0.99%、18.36%。预计2035年,粮食、油菜籽、蔬菜、糖的国内产量分别达到76 473.7万吨、2013.89万吨、85 462.73万吨、1137.45万吨,相比2023年的增长潜力分别为9.97%、24.23%、3.22%、26.81%。整体来看,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相较于2023年的种植业生产情况,油菜籽和糖的增产潜力最大,蔬菜的增产空间较小。(2)我国畜禽水产增产潜力测算。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模式的不断创新,我国畜禽水产产量仍有增产空间。本文在当前的水土资源约束下以及现行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测算了畜禽水产的增产潜力。预计2030年,我国水产品、禽肉、猪肉、牛肉、羊肉、奶类的国内产量分别达到7816.87万吨、2138.85万吨、5720.21万吨、814.69万吨、560.73万吨、5132.29万吨,相比2023年的增长潜力分别为10.10%、12.77%、-1.27%、8.19%、5.60%、22.28%。预计2035年,水产品、禽肉、猪肉、牛肉、羊肉、奶类国内产量分别达到8322.91万吨、2242.77万吨、5780.56万吨、838.49万吨、574.86万吨、5384.22万吨,相比2023年的增长潜力分别为17.22%、18.25%、-0.23%、11.35%、8.26%、28.29%。可以发现,相较于2023年,禽肉、奶类的增产潜力最大,猪肉的增产空间则为负。(二)大食物观视角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可持续路径以大食物观为视角,可持续性应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关键特征之一。对此,应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流通体系优化、健康消费理念普及、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可持续性。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奠定战略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有效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供给的战略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空间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由传统的耕地生产拓展到草原、森林、海洋等更广阔的领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资源拓展。不仅利用传统的农业资源,还要协同开发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丰富食物资源来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产业拓展。开发新型食物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种类,保障食物供给的多样性和安全性。2.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食物资源开发广度与利用深度。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缓解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食物由单一供给向多元、营养供给转变,通过农业新劳动者、农业新劳动资料和农业新劳动对象等农业新质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赋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培育具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加强新型种养殖技术、新型食品研发技术等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宽食物供给的来源和种类。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促进加工减损技术的研发应用,不断提升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加大减排、节能、绿色等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食物供给体系的可持续性。挖掘传统粮食作物以外的食物来源,突破自然条件对农业的限制,形成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多元化食物供给技术支撑体系,提升食物开发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效益。3.优化食物流通链,增强食物供给韧性,促进食物减损增效。流通联结着食物的生产与消费两端,是农业全产业链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韧性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稳定的公司与客户关系以及流通渠道的集成和物流创新具有降低流通成本的重要作用,而且流通环节越短,农产品产业链增值越高。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向农业农村领域的逐渐渗透,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农产品流通效率不断提升。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的数字技术覆盖面,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实现生鲜食物产销链的环节缩短和损耗降低,提高多元化食物体系的供给效率与韧性。同时,针对我国粮食流通效率整体偏低的现状,应促进粮食生产与加工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粮食产业的品牌化建设,以粮食产品附加值提升带动流通效率提高和损耗率降低。4.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注入持久动力。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日趋多元化,且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存在显著的趋同效应。马晓琴等基于“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理论框架测算可持续健康膳食偏离指数发现,我国食物消费与可持续健康膳食的偏离程度不断扩大,可能引发“富贵病”或影响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强健康膳食引导,鼓励居民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水果和豆类等的消费,提升白肉消费占比。面向家庭和学校推进健康饮食教育系统工程,推动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逐步转向绿色营养健康,形成适合国情、具有特色、更加营养健康的东方膳食结构。引导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饮食文化,增强全社会的反食品浪费意识。通过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倒逼食物供给种类与来源扩宽、以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食物和营养摄入需求的良性互动。5.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可持续支撑。近年来,针对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生态环境挑战日趋复杂化的严峻形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等国际机构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纳入了食物系统建设的考量因素。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也是践行大食物观、平衡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支撑。要加大节水节肥绿色灌溉技术、生物合成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研发力度,加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食物生产、加工、运输以及消费等整个食物供给链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降低生物多样性损失,减少水污染、土壤退化和温室气体排放,保障食物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环保。6.健全食物供给体制机制,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食物供给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要形成多维度协同推进格局。在基础性保障方面,通过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和配套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小农户和弱势群体的补贴与转移支付力度,有效遏制耕地的非农化趋势。在监管体系方面,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框架,不断提高食物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制度,重点推进高附加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农业新形态发展,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推动农业生产和食物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保障食物市场的稳定供应。通过不断完善支持性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大食物观的保障目标是要实现粮食、“菜篮子”和畜禽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预测了2030年和2035年我国种植业和畜禽水产业的增产潜力。研究发现,我国种植业和畜禽水产业(除猪肉外)增产潜力呈现上升态势,这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增量结构看,粮食、蔬菜、水产品和奶类的增量较大。从增产潜力看,油菜籽、糖、禽肉和奶类增产潜力较大。猪肉增产潜力为负,说明现阶段我国生猪产能充裕,基本趋于稳定。原因在于,一方面,养殖方式的转变以及过度竞争产生的“副作用”,导致我国生猪出栏量屡创新高,产能调控逐渐滞后;另一方面,牛羊肉价格下降影响了猪肉的消费量,导致我国猪肉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总之,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坚持消费和生产的协调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工流通体系,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的膳食消费理念,健全食物供给体制机制,从而促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结合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优化食物生产结构和布局。在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整体的国土资源,结合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营养健康、绿色低碳为导向,促进消费结构、资源结构与食物生产结构的协同适配,构建粮经饲、种养加、农牧渔协调发展的多元食物生产格局,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食物供给结构和区域布局。跳出“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多元化的食物来源渠道,坚决避免“一刀切”,坚决不搞“千篇一律”。第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搭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科研支撑平台。围绕大食物观布局创新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大科技需求系统,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科技型骨干企业力量,推进设施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增汇技术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引导前沿性、颠覆性科技研发,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任务目标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激励约束相容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与食物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相适应的分类攻关模式,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集成的多元化食物科技创新体系。第三,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食物供给的更大空间,促进食物生产与贸易的协调发展。以大食物观为引领,以开放为手段,立足全球视野,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保障体系。在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上,从更大的食物口径出发,更多地从国际市场上进口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需求的各类食品。同时,掌握农产品进口主动权,处理好进口增加与国内食物生产的关系,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加强多元食物贸易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食物贸易规则制定,建成安全、高效、稳定的外部食物资源供给体系。
(本文原载于《经济纵横》2025年第7期,编发时有删减)
引用格式:张琳,张瑞涛,杨艳涛.大食物观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挑战、潜力与可持续路径[J].经济纵横,2025(7):54-64.